无需眼镜就能看 能听还能“摸”的3D影像来了(2)
此次《自然》的报道,还记录了另一种裸眼3D技术的迭代。2006年,木村秀井与另一位学者共同开发了一种技术,能用激光将电子从空气分子中击落,使其发光。通过高速移动激光的焦点,他们可以造成连续的等离子体发光点以形成粗糙的图像。 日本筑波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兼艺术家小井洋一表示,这种技术已经可以产生相对稳定的图像,但它仍存在一些很大的限制,例如分辨率低,一次激光爆发只能点亮图像中的一个点,并且如果激光太强还可能灼伤到人。 2016年,小井洋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等离子显示技术,他们使用低能量、短脉冲激光来制作可触摸的图像,其图像分辨率比木村秀井团队的提高了10200倍。 走近生活还面临多种技术瓶颈 有学者接受采访时表示,裸眼3D如果能“联姻”5G,可以在教育、医疗、工业制造、广告、游戏等领域大放异彩。不过,在学者们看来,目前裸眼3D技术想要走进生活广泛应用,都或多或少面临技术瓶颈。 “借助平板显示屏实现裸眼3D显示的难点在于,目前显示屏幕的分辨率还不够,另外容易产生立体视疲劳。对于多层屏幕显示技术,因为视场角比较小,只能从特定的位置才能看到3D效果,所以在多人自由观看时受到限制。”夏军说。 而三维空间的裸眼3D显示,急需攻克的难点更多。“用激光照射介质,在介质中成像的技术,对介质的透明度要求很高;用光在三维空间驱动粒子成像,这需要很多像素点,同时粒子的运动速度还要快,如果做小规模的展示还行,但如果做显示终端,图像分辨率难以解决,产业化将面临挑战。”而至于全息3D显示,夏军表示,目前缺乏超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像素还比较大,造成视场角小,观看角度受限。 王琼华认为,裸眼3D显示的发展,需要产业生态的支撑,例如需要与3D相机相结合,后者可以模拟人的左右眼来拍摄,形成庞大的片源,再辅以计算机算法来补充信息。此外,信号的传输标准也需要制定,是直接传输3D信号还是在用户端加工信号,需要明确。 裸眼3D要真正进入市场应用,还需要更精细化的技术迭代。 (编辑:admin) |

-
以前古人们给小偷起了一个雅号,叫梁上君子,说得是这群...[详细]
-
充满童话的十二月,缤纷的圣诞树,神出鬼没的圣诞老人...[详细]
-
中新网1月15日电 15日,盛大游戏年会以“超跃2019”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近日,海信正式成为美国电竞巨头EG战...[详细]
-
梦想加空间创始人王晓鲁 中新网5月25日电 5月24日,一...[详细]
-
网宿首个液冷机房 中新网5月25日电 25日,网宿科技宣...[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23日,2017丰台科技周竹海科技分会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吴涛)随着柯洁对战AlphaGo两局失利,...[详细]
-
5月23日,青春工场咨询机构联合创业投资领域的英诺天...[详细]
-
浙师大网络安全学院院长、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