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AI发展格局 神经拟态计算还差关键一步(2)
黄铁军认为,通过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实现机器智能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研究路线,未来它甚至有可能突破生物智能的天花板。尽管生物神经网络是一个慢速系统,每秒钟能产生的神经脉冲数量只有十几个,生物获取和处理的信息量也处于较低水平,但一旦将生物神经网络电子化,其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比被模拟的生物大脑高出多个数量级。 黄铁军说,当与人脑类似的“电脑”变为现实时,它对人脑的大幅度超越就发生了:速度上,“电脑”可以比人脑快多个数量级;规模上,没有颅骨限制,“电脑”可以根据需求扩容;寿命上,电子系统即使有损耗,也可以复制迁移到新系统而永生;精度上,生物大脑的很多缺陷和短板将被“电脑”避免和弥补。 目前缺乏应用于现实的模型 虽然神经拟态计算前景广阔,但要实际应用仍面临不小挑战。黄铁军认为,缺少应用于现实的模型是神经拟态计算最大的瓶颈。 目前不少研究人员正在寻觅突破瓶颈的方式。有两种主要的技术途径:第一种是照着生物的脑部结构,依葫芦画瓢设计神经拟态计算系统。但前提是搞清楚生物神经网络的细节,如神经元的功能、结构,神经突触连接的特性等。 当前,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模式大体上已被科学家们掌握,大脑中数百个脑区的功能分工也已探明,但是脑区内的神经元网络的细节依旧是个谜。如果把生物神经网络看成地球,单个神经元就是城市里的一户人家,目前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是比较清楚的,但这远远不够,还要搞清楚每户人家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人脑有近千亿个神经元和数百万亿个连接,要解析出精细蓝图,工程量可想而知。 黄铁军认为,20年内就很有可能弄清楚人脑神经网络的精细结构。他还提到,研究人脑结构是个长远目标,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斑马鱼、果蝇等动物的脑结构。他预测,几年之内果蝇脑(包含约30万神经元)就能解析清楚,这个级别的脉冲神经网络模型就会出现,利用果蝇脑模型,无人机就能更好地实现飞行、避障、追逐等。 在生物神经网络蓝图完成之前,第二种技术路径是人工设计脉冲神经网络模型。这也是黄铁军团队的工作内容之一,如基于对生物视觉的初步了解,设计视觉脉冲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机器对于目标检测、跟踪和识别功能的需求,研发超速全时视网膜芯片等。 专家表示,一旦能解决实际问题,神经拟态计算将会改变人工智能的发展格局。不过,深度学习作为基本方法依然有存在价值,就像算法仍然会在其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一样。另外,仿生物神经网络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的一条途径,多种多样的生物智能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据,但这不等于说所有的智能问题都要用仿生方式去解决。 (编辑:赛琳娜) |

-
以前古人们给小偷起了一个雅号,叫梁上君子,说得是这群...[详细]
-
充满童话的十二月,缤纷的圣诞树,神出鬼没的圣诞老人...[详细]
-
中新网1月15日电 15日,盛大游戏年会以“超跃2019”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近日,海信正式成为美国电竞巨头EG战...[详细]
-
梦想加空间创始人王晓鲁 中新网5月25日电 5月24日,一...[详细]
-
网宿首个液冷机房 中新网5月25日电 25日,网宿科技宣...[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23日,2017丰台科技周竹海科技分会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吴涛)随着柯洁对战AlphaGo两局失利,...[详细]
-
5月23日,青春工场咨询机构联合创业投资领域的英诺天...[详细]
-
浙师大网络安全学院院长、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