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脑“充电”前,先得确定“硬件”是否匹配
脑筋转不动?大脑累了怎么办?能不能像给手机充电那样给大脑充电?尽管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奇谈怪论,但认知神经科学家却正在一本正经地探讨这个想法的可行性给大脑“充电”的经颅电刺激技术正在研究界崭露头角。 经颅电刺激通过外置电源和放置在头皮表面的电极,可以对人脑施加微弱的直流、交流或者随机强度的电刺激,最大电流强度通常在12毫安,单次刺激时间一般小于30分钟。 我国科学家经过研究论证了刺激前评估的必要性,建立了一个易于使用的刺激前筛查流程,有助于推进经颅电刺激标准化流程的制定,预防经颅电刺激的滥用。这项研究论文近日作为封底内页故事发表在《先进科学》上。 或以“隔山打牛”方式发挥效应 记者查询相关论文得知,经颅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刺激技术,它通过电极将特定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特定脑区,达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目的。研究表明,经颅电刺激技术对于脑损伤的恢复、情绪调节、增强认知能力等具有调控作用。 那么,经颅电刺激究竟是如何发挥效应的呢? “经颅电刺激技术在发展之初有一些简单粗暴的假设。比如,正极刺激会引起电极下皮层兴奋性的提高,提升相应的认知功能,而负极刺激会引起电极下皮层兴奋性的减弱,降低相应的认知功能。早期的经颅电刺激研究通常聚焦运动皮层和运动功能,研究结果基本支持这个假设。然而,当人们将电刺激作用于高级皮层区域时,这个假设时而成立,时而不成立,难以琢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杨立状说。 随着对大脑功能网络的研究,人们意识到认知功能依赖于神经网络的协同,而非局部的神经。因此,电刺激产生的效应可能是通过“隔山打牛”的方式来实现的。 “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电刺激降低成瘾者对成瘾物质的渴求主要源于调节前额叶和海马旁回之间的功能耦合。现在,领域内大多数研究者已经开始抛弃简单粗暴的皮层局部兴奋性改变假设,拥抱电刺激效应的网络机制假设。”杨立状说。 电刺激效果似乎因人而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经颅电刺激效应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杨立状等人的论文中这样描述:“神经刺激技术,尤其是经颅直流电刺激,由于其潜在的临床价值和低成本而变得非常流行。尽管经颅直流电刺激易于操作,但要获得一致的结果并非易事,因为效果在不同人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编辑:赛琳娜) |

-
以前古人们给小偷起了一个雅号,叫梁上君子,说得是这群...[详细]
-
充满童话的十二月,缤纷的圣诞树,神出鬼没的圣诞老人...[详细]
-
中新网1月15日电 15日,盛大游戏年会以“超跃2019”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近日,海信正式成为美国电竞巨头EG战...[详细]
-
梦想加空间创始人王晓鲁 中新网5月25日电 5月24日,一...[详细]
-
网宿首个液冷机房 中新网5月25日电 25日,网宿科技宣...[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23日,2017丰台科技周竹海科技分会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吴涛)随着柯洁对战AlphaGo两局失利,...[详细]
-
5月23日,青春工场咨询机构联合创业投资领域的英诺天...[详细]
-
浙师大网络安全学院院长、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