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脑“充电”前,先得确定“硬件”是否匹配(2)
2020-06-18 15:32 [科技] 来源于:科技日报
导读:“我们招募了一组健康年轻人参与研究,采用功能核磁共振影像计算他们的大脑功能偏侧化,即大脑在社会认知活动中左右侧颞顶联合(TPJ)的激活不对称性,同时采集了参与者在左侧颞顶联合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刺激和虚假刺
“我们招募了一组健康年轻人参与研究,采用功能核磁共振影像计算他们的大脑功能偏侧化,即大脑在社会认知活动中左右侧颞顶联合(TPJ)的激活不对称性,同时采集了参与者在左侧颞顶联合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刺激和虚假刺激3种条件下的社会认知功能任务成绩。”杨立状说。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些人而言,电刺激是“蜜糖”,会让他们的任务成绩显著提高;而对于另一些人,电刺激则是“砒霜”,会降低他们的任务成绩。 如果刺激效果仅仅是两种:积极作用和没有作用,那么这项技术还是安全的。可是如果刺激效应还包含消极作用,甚至副作用,那么人们就该三思而后行了。 “然而,很多研究者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杨立状说,学术文献中充斥着积极作用的证据;大众媒体也在推波助澜,大肆渲染电刺激的作用;很多没有研究资质的公司,在销售经颅电刺激技术的相关治疗方案;人们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专门的网站,学习如何动手DIY经颅电刺激设备。 2014年,神经科学权威期刊 《神经元》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呼吁研究界重视经颅电刺激的潜在滥用和伦理风险。不论是研究者、商业机构,还是个人,都应认识到:汝之蜜糖,或许是彼之砒霜,在使用新技术时,风险评估永远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我们认为,刺激前筛查能够事先评估个体是否适合接受经颅电刺激,是经颅电刺激应用标准化的必要一环。”杨立状说。(记者 马爱平) (编辑:赛琳娜) |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推荐文章
-
以前古人们给小偷起了一个雅号,叫梁上君子,说得是这群...[详细]
-
充满童话的十二月,缤纷的圣诞树,神出鬼没的圣诞老人...[详细]
-
中新网1月15日电 15日,盛大游戏年会以“超跃2019”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近日,海信正式成为美国电竞巨头EG战...[详细]
-
梦想加空间创始人王晓鲁 中新网5月25日电 5月24日,一...[详细]
-
网宿首个液冷机房 中新网5月25日电 25日,网宿科技宣...[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23日,2017丰台科技周竹海科技分会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吴涛)随着柯洁对战AlphaGo两局失利,...[详细]
-
5月23日,青春工场咨询机构联合创业投资领域的英诺天...[详细]
-
浙师大网络安全学院院长、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详细]

热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