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逐梦北斗“星路”
随着最后一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精准入轨,长三甲系列金牌火箭以100%的成功率,为北斗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发射第1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起,金牌火箭背后这支发射队伍已陪北斗走过了20年。他们当中,既有陪伴北斗工程发射20年的“老将”,又有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的青年骨干,还有在收官之战才第一次站上发射岗位的“90后”新人。 第一次、最后一次他都在 辛红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甲火箭发射队里的一名老队员,总共参与过20多次北斗卫星发射任务。他不仅参加了这次北斗收官发射,还参加过2000年长三甲遥五火箭发射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是队里为数不多的第一次、最后一次北斗发射都在现场的人。 辛红卫担任的是外场检验岗,从零部件进入总装厂起,到发射前,辛红卫都要保证它们完好无损,包括在运输、装卸等过程,不受损坏。他说:“这个岗位其实不难,但是环节多、周期长,必须万分细心,几十年如一日。” 随着高密度发射成为常态,辛红卫出差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辛红卫都是在发射场度过的,在发射场工作期间,他还迎来了人生的许多重要时刻,比如儿子出生。 火箭发射时,辛红卫就在距离火箭150米的地方,是离火箭最近的人,但他却说自己从来没有亲眼看到过发射,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发射前15分钟以前,辛红卫都得在备件间待命,一旦火箭出现问题,需要抢险,他不仅要提供抢险装备,还得往上冲。 到了发射前15分钟,他才从岗位上撤离,是最后一批撤离现场的人。等他撤离出来,已经来不及转移到场外,只能就近躲避到距离发射塔架150米的掩体下。 “我们有时候躲在山上的掩体,有时候躲在地底下,能感受到火箭发射时的强烈震动,也能在屏幕上看到发射实况,但就是从来没有亲眼看到过火箭起飞。”辛红卫说。 “20年的时间,不仅人在成长,长三甲系列火箭也在不断成长。”辛红卫说:“2000年的时候,一发火箭要40多个人70来天,才能完成这项工作,现在20多人20多天就完成了。而且通过删繁就简、串行变并行,工作流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优化。各项要求不断细化,最早的时候我们检验主要通过用眼睛看,用笔记录,现在入厂的每一个插头、每一根电缆,都必须拍照存档,进一步督促我们认真把好质量关。” 回忆第一次参加北斗任务,辛红卫笑称:“那时候我才34岁,一晃20年过去,我现在都成老师傅了。”尽管工作经验丰富,但想到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发射任务的成败,辛红卫从来不敢松懈。他虽然没有带徒弟,但如果看到年轻的同事在工作时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还是会主动提醒。 (编辑:赛琳娜) |

-
充满童话的十二月,缤纷的圣诞树,神出鬼没的圣诞老人...[详细]
-
中新网1月15日电 15日,盛大游戏年会以“超跃2019”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近日,海信正式成为美国电竞巨头EG战...[详细]
-
梦想加空间创始人王晓鲁 中新网5月25日电 5月24日,一...[详细]
-
网宿首个液冷机房 中新网5月25日电 25日,网宿科技宣...[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23日,2017丰台科技周竹海科技分会场...[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吴涛)随着柯洁对战AlphaGo两局失利,...[详细]
-
5月23日,青春工场咨询机构联合创业投资领域的英诺天...[详细]
-
浙师大网络安全学院院长、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详细]
-
中新网5月25日电 5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详细]

